刘帅:革困而生 ——儒家之道辛丑年研修班心得

刘帅
2022-01-10

src=http _dingyue.ws.126.net_2020_0511_edd64f9bj00qa632j002md200rs00gdg00it00b2.jpg&refer=http _.jpg


202216202216


刘帅

庚子年开始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陷入恐慌,困局已定,如何去困成为人类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于当下社会的趋利避害,真正的学术早已被束之高阁。吾于辛丑年三月有幸结识万靖老师,并于五月起开始阅读《易道元贞》,在此期间向万靖老师求教鞠曦思想,深感受益良多。同时,万靖老师引导我按照鞠曦先生的“损益之道”从损道走向益道,安顿自己的生命。

机缘巧合参加长白山书院举办的辛丑年儒家之道研修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鞠曦思想,自感幸运。在此次研修班上,鞠曦先生以“六爻成效”[]诠释《易经》,真正做到了“正本清源继承传统;中和贯通重塑传统;中学西渐开新传统”[],其间让我触动最深的是讲解《困》卦。对于90后的我来说,生命中有太多的困惑难以解答,生活中出现了太多的矛盾和迷茫,而由于自己认识不足,能力不够以及父母对自己没有能力指导等原因,始终无法从困境中走出。因此,本心得从《困》卦入手,按照鞠曦先生的思想理路,以自身经历体会《困》卦与“去困之道”。其中,最深刻的思辨,是先生给出的“存在的被存在的去被存在”的存在论哲学原理。

一、 陷于迷茫(未《咸》而《困》)

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将我引导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念中——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是人生的跳板。于是我一次次在“被存在”中找寻人生的意义,并想当然的认为,短暂的人生应极尽视听之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考的深入,我隐隐地发现自己先前的价值观存在问题:学习优异只在大学以前受到关注,而大学之后却再也无人问津;工作每天从早到晚,极大的耗费了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却无法从中寻找到任何快乐;闲暇之余的享乐有时并未带来心理上的真正快乐,而是一时之乐,不能恒久。所以,我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在这次研修班期间,鞠曦先生提出“因《咸》而《困》,因《困》而《革》”的卦序解释。鞠曦先生说:“人类目前所陷入的一切困惑,皆因在少年时期没有认真修习《咸》卦。”

《咸》卦卦辞曰:“亨,利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相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鞠曦先生在《易道元贞》中解释说:“此时的少男少女不能进一步发展,而要‘止’才能达到‘悦’,少男少女不应互相取悦,而是通过“咸其脢”而炼精化气。而后适龄成婚,身心未损而壮健,故谓‘亨利贞,取女吉’,从而使生命生生不已。[]如果不知‘亨利贞’咸卦之理,必然‘憧憧往来,朋从而思’,由色伤身。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学生时代那些少男少女的早恋问题,从《咸》卦的卦辞来看,年少时期的损确实影响了生命最初的安顿。

如何认识自己的婚姻问题,做到“咸”呢?鞠曦先生解释说:“应该按照《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其中“咸”指少男少女;“泽”指的是人的“精义”,即“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而“虚”则是指人可以成为“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的君子。如果能在少男少女时期修得《咸》卦,就可以达到“少女革中女”的目的。但因为后世没有人理解孔子所作“彖”“象”“系”辞,甚至错误的解读了《易经》,导致现在的青少年陷入困境而不自危。

(一)“困于酒食”

工作之后,我的经济独立,开始史无前例的自我补偿,即《困》卦所讲的“困于酒食”。《困》卦:“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系》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则告诉我们,人一旦困于酒食,就会产生贪欲,这种贪欲会引发人更多的问题。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并改变困于酒食的现状,才能“中有庆也”。

在研修班期间,一次午饭时,黄仁道老师讲到自己年轻时去夫子家,当时夫子正准备做饭,他看到端上来的菜是萝卜炖豆腐,萝卜还不太熟,吃的是玉米面大饼,饼也硬硬的。黄老师感慨的说,当时自己心中想的是:“修道太苦了。”我听后也暗自感叹,果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清修的,正如《红楼梦》所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鞠曦先生在研修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我们中间可能不会有大人出现,仅仅酒食这一初级关卡,很多人就无法逾越。如此看来,修道之路对我来说既阻且长。


src=http _img.jj20.com_up_allimg_512_0313121Z916_1203131Z916-1-1200.jpg&refer=http _img.jj20.com.jpg


(二)“朱绂方来”

就像黄校长所讲,我就是那种从小很听父母的话,上学后很听老师的话,工作后也很乖。不像鞠曦先生从小就有思辨精神。但与其说自己从小立志要做什么,不如说这些所谓的“志”是在互相攀比中被逼迫出来的。大学期间我参加了很多社团,在学习和读书上也很认真,当时的自己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完全不明白当时已经成为“被存在”,还沾沾自喜,向着损道不断进发并甘之如饴。

毕业后,我进入一个河北的公立学校,在世俗价值中看来十分成功,家里也以此为荣。但是在这里我并不快乐——每天不到五个小时的睡眠,高强度的班主任工作,实验班的教学压力以及领导的不断压榨……我开始思考,这一切都值得吗?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世俗赋予的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吗?一次体检中,一位老教师被查出了癌症晚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三十年后的样子,虽然他获得了很多我难以企及的称号(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等),但是却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安顿。

于是我选择了离开公立学校,在有限的生命中更自在的生活。当时的想法也很单纯,并不知道自己依然为“被存在”[],还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去被存在”。我来到北京的私立学校,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看我在这里的生活逐渐稳定,也逐渐多元化,他们也逐渐安心。在学习鞠曦先生的思想后,我认识到了资本的糖衣炮弹以及“朱绂”的可怕,只希望自己能早日摆脱束缚。


src=http _img9.51tietu.net_pic_2019-090920_t5q5t4xklatt5q5t4xklat.jpg&refer=http _img9.51tietu.n.jpg


202216

(三)“据于蒺藜”

在工作两年内换了两次工作,这样的变动引起了亲人们的注意,于是他们以自己“过来人”的经历给我讲解经验:

第一,不能频繁调动工作。按妈妈的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果你不去找到自己的原因,总是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永远都不会有进步。

第二,赶快找对象。年龄大了找对象很难,而且结婚能够让人稳定,也是抵御社会风险的最佳形式。

第三,在工作中要积极,把老板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这样就不会觉得累,而你也会很快在工作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得到重视,获得更多的利益。

虽然一一答应,但内心的迷惑和不安却时时困扰着我。可以说,自从工作后我就像《困》卦中的六三所讲:“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系》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一个人生活在偌大的北京,虽然在别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就像被困在一个毫无温度的大石头上。表面上脱离了公立学校的管理,好像更轻松了,而实际上此时的社会处处充满着束缚,让我觉得无处不是“蒺藜”。这次研修班听到鞠曦先生解释《困卦》之后,我忽然感到一切都是那样的吻合。鞠曦先生说:“去困的唯一的办法是‘以革去困’。”

二、 破除迷茫(因《困》而《革》)

《困》卦卦辞如下: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系》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系》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系》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系》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系》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鵐,曰动悔。有悔,征吉。

《系》曰: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按照鞠曦先生在研修班所解:《困》卦卦辞是:“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意思是说,《困》卦对于大人来说是“亨”而“贞”的,是“无咎”的。“有言无信”意思是说,不正,只是说辞而不能落实行动是不能去困的,故不可信。”“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可见,“困”的原因本人一定是知道的,但是本人却掩盖了它的存在,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困而不失其所亨”,做到“贞,事之干也”的大人能得到“吉”的结果。“事”是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应该是与“发于事业”的“事”是一样的,皆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也。

因为“有言不信”,所以“尚口乃穷”。也就是说,如果所说的达不到“革言三就”(信、当、正),就只能走入“穷”之结局。君子若想走出“穷”之困境,只能“入于幽谷”“潜龙勿用”“巩用黄牛之革”。否者,追求权、名、利,那么“凶”必然在等待着你。鞠曦先生说:“只有经历过‘劓刖’之困,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

202216

(一) 安贫乐道

我以前很欣赏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潇洒,也羡慕苏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淡泊。现在看来,一切文学史都如鞠曦先生评价《红楼梦》所言:哦“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最后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中国文学史不过是一部“假语蠢言”的“文蔚”史,所谓的安贫乐道也不过成为有意者的噱头,只为谋求更大的利益。于是在我发出困惑的时候,鞠曦先生细心的为我讲解了《遯》卦:

遯,第三卦。

乾否遁,潜龙勿用,乾上艮下。

乾为天,艮为成终成始。

遯,亨,小利贞。

遯,恒,故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说卦》曰:成言乎艮,又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正疏曰:遯者,潜也。潜而亨,嘉,故遁而亨也。遁,天上艮下,天下有山,故上下刚当位而应之。

成始成终,生而复始,与时谐行,利贞生生,虽小利贞,言谨天道而浸而长,而终而始,故遁之时义大矣哉!

遯者,潜也。这个亨,是小利贞。避免当时天子对你的破坏。天子是假天命。

只有懂得生的道理,才能真遁。

九五爻。

真正遁起来是上九。上九这一爻,是艮爻,艮爻和上九这一爻,上九是天道,止了天道,这叫遯。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正疏曰:山遁于天下者,成万物之终始,君子以遁而远小人,虽不正恶小人,但以正为严,以待时行,人所敬畏也。是故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者,耻也。(《论语齐伯》)

遁隐之道可以知也,可以行也。是故,易而业之,天下有山,遯所业也。

解决问题前提是安顿生命。[]

但是以我现在的认知,先生说的很多话我还不太理解,只能由此推定出,“真遁”并不是像我以前所理解的如叔齐和伯夷一样隐于山林,不食周粟;也不是范蠡式的功成名退,泛舟于湖。遁卦是告诉人们如何逆天而行,打破天道由生而死的必然结局,安顿好自己的生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banner2.jpg


(二) 学术困境

鞠曦先生在《终结之“警幻”——<红楼梦>的文化贡献及其思想》中提出了当下的学术困境问题,其中“假儒蠢然”是红学的核心问题。并提出正是出现了“假儒蠢然”的文化困境和学术不端问题形成了如今的中国犬儒文化及其历史进路,揭露“以理杀人”乃犬儒文化之本质,从而“警唤”其必然终结。[]

从高中开始阅读《红楼梦》,其中深有感触的两段:一是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对话,二是林黛玉的《葬花吟》。大学期间阅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评价和解读,个人也比较认同周汝昌解读的。这次来到书院,才明白当下所谓的红学不过是“文蔚”,是文学领域的“假语蠢言”。而《红楼梦》真正要展示的是人类的悲剧——无论生前如何,死后不过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其中关键性人物贾雨村,就是“假语蠢”的代名词。在儒家之道辛丑年研修班的微信群里,鞠曦先生不止一次的评价过《红楼梦》在当代的重要作用。

其中第一次是评价一篇名为《中央党校王海光教授:臭不可闻的中国学术江湖!》的文章。还记得自己当年在大学,要开始写毕业论文,那时候的五千字就觉得难于上青天,于是向导员(类似于学院的年级班主任)请教如何写好论文,当时她回复的话犹在耳畔,“天下文章一大抄。”正是这句话,让我在那时如获至宝,当时有多兴奋,此刻就有多羞愧,真正是“假语蠢言”。

后来在社会上影响颇深的“翟天临事件”,也正是因为学术造假的曝光,让我们普通人看到了娱乐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见微知著,可推测如今学术界乱象。来到长白山书院,听到鞠曦先生和老师们讨论“王绪琴学案”“孙铁骑学案”,看了万靖老师所写的《孙铁骑学案论评》,对长白山书院之前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却感受到了无尽的悲伤:如果说长白山学术是2500年后对孔子易学的正确解读,如果说长白山学术是在人类快要灭亡前唯一可以救赎人类文明的学术,那么这里的人应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在利益和权力面前,真正能够维持本心钻研学术的人本就不多,其中还混杂着很多心思不纯之人。悲伤之后也涌现出无尽的责任感,即使能力有限,也希望以自己的微弱力量为书院的发展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第二次是评价一篇名为《萧三匝:驳邓晓芒教授论第三次启蒙书》,我认真的阅读了这篇文章,但是没有完全读懂,在这里简单的将这篇文章梳理一下:

萧三匝批驳邓晓芒教授提倡第三次启蒙的言论,他首先归纳了邓晓芒教授的主张,将其提倡第三次启蒙的原因归结为:

1. 知识精英“居高临下”俯视民众。

2. 中国传统思想缺乏理性精神。

3. 知识精英自己没有经过“真正彻底的启蒙”。

4. 知识精英普遍把启蒙当工具,存在“一种政治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5. 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没有变化。

由于前两次启蒙,即五四运动和八十年代的启蒙存在着以上问题,导致前两次启蒙失败。但如今的社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吗?可以说,这样的现象更为严重了。精英阶层裹挟着权力和资本俯视众生,而普通百姓只能仰望着金字塔尖,贫富差距和知识储备差距越来越大。邓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思想缺乏理性精神”,而现代社会除了“假语蠢言”的文化故意,便是娱乐大众化,最终导致娱乐至死。第三点更为荒谬,难道如今的知识精英已经真正彻底的启蒙了吗?依然是甚至更是将启蒙当作工具,包装自己的真正意图,“政治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更为严重。最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没有变化”。

萧三匝最后得出结论:

“启蒙已死,而且不能复生。之所以不能复生,不是因为启蒙的路径、方法错误,而是因为启蒙本身就包含了自杀基因。因为启蒙必然通向死路,所以当代中国根本不需要进行第三次启蒙。如果非要再搞第三次启蒙,也必然是死路一条。”

问题表明,学术和哲学,是鞠曦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关切。作为后学,更要时刻警惕陷入学术困境,对自己、对文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 自以为是

在研修班讲习过程中,鞠曦先生提到了“哲学”的问题,并指出:“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通过研究哲学解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而易学的基本问题是时空主体性判断的问题。因此,西方哲学陷入了‘自以为是、是其所是、所是其是’的误区,必然导致‘自以为是、以非为是、自欺欺人’的结局”[]。

鞠曦先生说:“哲学是对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的思想理论学说。时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自以为是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而西方哲学中只有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符合‘承诺推定法’[],可以说他的哲学体系是自洽的,但实际上却是没有用的,所以似乎是在宫殿旁边盖了一个茅草屋。”[]

到底什么是“自以为是”呢?据鞠曦先生所讲:“‘是’即为存在,‘自以为是’是一个中性词,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贬义词,它只是对哲学问题的范畴性的一个概括而已。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往往给定出被存在,哲学需要去被存在,但没有做到。”[]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史为例,《新唐书》中记载,李世民是唐帝国创立的大功臣,如果没有他,李渊根本没办法成功登上皇位。李渊无能,兄长和弟弟一起联合谋害,属下不断的劝谏……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终于决定要发动玄武门事变。但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嘛?被存在的历史是不可信的,如果想要了解历史,一定要明白“存在的被存在的去被存在的”的“存在”逻辑。[]由此一事可以见得,中国的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家史而已。

三、 走出迷茫(《革》而“生生”)

鞠曦先生提出:“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困》与《革》之中,为了去《困》,我们需要不停的《革》,此所谓‘因《困》而《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生’。大家不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困》才来到这里吗?”彭卿老师在一次讨论中也说:“我们每个人在修道之前都要好好思考,自己为什么要修道?修道就一定要先立志。”这些话让我自己陷入思考——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有哪些困需要解决?我为什么要修道?我应该如何立志?我的志又能随着我走多远?鞠曦先生说:“只有明白《革》卦的道理,才能由损道走向生生之道。”

《革》卦卦辞如下: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系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系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系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系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系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系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按照鞠曦先生的说法:“‘革己’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只有‘革已’才能达到‘孚’,即‘信’,而‘信’也是‘志’所必备的。‘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无时无刻不在‘革’,所以‘四时成革’,如果不能‘革己’,就会被天地革,被四时革,只有革自己,才能去四时,去天地。而汤武革命只能做到‘顺乎天应乎人’,却不能做到逆天应道。”因此孔子感叹道:“革之时大矣哉!”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如果能够做到“革己”“革时”,自然能够成为大人。可见,只有人可以作为“形而中的主体”,通过“内道外儒”的方式使自己达到形而上,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永恒的存在。而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巩用黄牛之革”,即将原有的革捆绑住,“入于幽谷”,不要出山做任何事。何时才是做事的合适时间呢?就要等到“革已日”革之,从而能秉持“革言三就”即“信”“当”“正”的原则做事,最终得到“行有嘉”的结果。在革的过程中,要避免“君子豹变”的“文蔚”和“大人虎变”之“文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在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政治家,所以孔子提出“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实际上是对所有革命家的否定,只有“治历明时”、“以史为鉴”,安顿好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兼济天下”。否则,一切“文蔚”只不过是一纸空谈。


banner3.jpg


(一)生命安顿

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近是在高二那年,听原来的同学说,一个初中的同学因为除夕夜喝了太多酒,第二天没有醒过来。同龄人生命离去带给我的震撼是久久难忘的,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今年我经历了亲人的离去,我最爱的姥姥,那个从小带着我玩儿,以言行教会我如何善待他人的姥姥离我而去了。这是我第一次在殡仪馆送人,巨大的悲伤紧紧的吞噬着我,让我忘记了恐惧。在他人看来,88岁无疾而终已是高龄善终,但是我内心依然依恋她。这一次我感受到的是对于生命的无助。两个月后,91岁的姥爷也随着姥姥离开了。最伤心的是妈妈,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在感情面前,一切语言都显得无力而苍白。我意识到我需要做出改变,但是我没办法寻找真谛,只能在金钱和物质上给妈妈更多的帮助,让她生活的更快乐。但随着走近儒家之道,我明确了对一个人的爱并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内在的。正如《系辞》所言:“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人这一生,“困于酒食”、“困于朱绂”、“困于亨祀”、“困于金车”……都不过是一时的,困于生命才是永恒的。无论是帝王将相“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不甘,还是精英人士“钱没花完,人没了”的黑色幽默,抑或是普通百姓在得病之后的紧张惶恐,无一不是对生命的珍视和不舍。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无尽的时空而言,我们如蜉蝣和朝菌一般,如果不能“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可能很快就如流星一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如同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鸟的痕迹,可是它已经飞过。”

(二)学术伦理

在长白山书院研修班的黑板上有这样一段话——学术伦理:“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公器者与命之道义,道义者居业之伦理,伦理者学术之生命。”看到这句话,也看到了长白山书院被赋予的沉甸甸的使命感。因此,我将立志完成如下学习计划:

1. 阅读鞠曦思想的相关文献。

2. 背诵《易经》,多多益善。

后记

(一)病中感激万分

八月五日下午四点左右,开始觉得身体不舒服,具体表现为——头昏脑涨,太阳穴一直在跳,心跳加速,恶心呕吐。后来,各位老师总结说是因为天气潮湿,而我又洗了头发,又没有及时吹干,阳气不足以抵挡住体内的湿寒。

记得那天事情很多,中午公安局因防疫行程码给陈老师打电话,下午的讨论大家都有点儿心猿意马,晚上张成老师提前返京。自己的不舒服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虽然内心很愧疚,但当时已无力起身。后朱任老师、陈员老师和李智慧老师来到我宿舍,为我号脉,按穴位,很快我就恢复了正常。好像只有十分钟,我就完全感觉不到难受了,可以在院子里溜达。虽然鞠曦先生说中医现在已经没办法解决人类的问题了,但是我依然觉得中医好厉害,比西医厉害多了。在长白山书院的二十多天里,我得到了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帮助,也体会到了儒者带给我的如沐春风般的关怀。

(二)夫子指点之恩

在这次研修班中,我听到了一些熟悉的概念,但更多的是不熟悉的概念,比如理性、被理性与去被理性;人类的三大文明:科学、宗教和哲学;“中国圈”等等。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自在性”和“自为性”的:自在是“存在的被存在的去被存在”的存在。而自在性即是“去被存在,去理性,去哲学”。

第二个问题是听了第一天的讲座之后,疑惑夫子所说的一句话:“中国有哲,有学,但是没有哲学。”我不禁疑惑,中国所谓的“哲”和“学”是什么?与中国哲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我提问之后,鞠曦先生笑着问我,那你理解的“中国哲学”是什么?我有一点儿慌,因为很多时候的发问只是不懂,并没有自己探索和思考。经过鞠曦先生的解答,随着《中国之科学精神》的阅读,我对“中国哲学”的概念渐渐清晰起来。所谓“中国哲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概念,“由于对西学的盲目崇拜,自然而然地以西方文化的哲学形式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标准形式而规范了中国哲学的研究。”[]哲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但现代人的生活陷入焦虑、迷茫,每天被琐事纠缠的无法思考,根本无法安顿自己的生命。而真正的哲学不是自在和自为的关系,而是形和神的关系。如果按照西方哲学的理路,任何一个人在哲学范畴中得到一个哲学定义,都可以称为哲学家。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自身的困惑。受当下教育的影响,思考问题的方式常常是正反两个方面的辩证法的思维定势。自从鞠曦先生说:“在资本、权力的规定下产生的语言,一定是一律悖反的。”我就不太敢说话,或者说是不敢随便说话——“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在鞠曦先生发的链接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詹青云和全红禅。詹青云是我很早以前就喜欢的奇葩说辩手,在崇拜之余顺便查找了她的简介,发现她不仅在学业上很出色,而且和朋友合办了一个青旅,广纳四方游客。看到鞠曦先生对她的肯定,我很开心。但同时我也在想,虽然她始终如一的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却并没有进入安顿生命的层面。长白山书院的学术虽然影响了很多人,也一直被学术界关注,但为什么很多在世俗伦理中看起来很优秀的人却没有走进长白山书院来学习呢?他们一定很有天赋,却难以与道结缘,因此我更庆幸自己能走进书院的大门。

全红禅的故事让我心痛,因此在看完文章之后,我转发到朋友圈,并附以“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救治了一个奥运冠军,可是还有多少个全红禅?呜呼哀哉,国之痛矣!”的文字。第二天一早就收到鞠曦先生发来的消息:既勉励了我,也一针见血的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我反思了自己在研修班听课的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还没有做到学而致用,很多概念在听的时候豁然开朗,但是一旦进入生活却没有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敏锐思考。因此我回复鞠曦先生:“是的夫子,如果没有认识您,我还在受蒙蔽。期待自己早日走出迷茫,深刻反思,以清醒辨识社会问题。”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若要立志成为儒者,仍需不断修炼自己,即使还要回到学校,依然不改初心,认真研学。

后来,鞠曦先生发了一篇网络文章给我——《为什么总挨打》,其中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国家的强大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不是用来欺压人民的。”反观今日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之间的链接越来越薄弱,易学的贞正之道难以弘扬,西医学代替中医......种种迹象表明,国人在逐渐丧失对生命真理的认识,却盯着眼前的利益蝇营狗苟。而一些难得的有智慧的人也心甘情愿的成为贼儒,因为困于酒食、困于朱绂、困于金车,走进体制谋求自己的利益。如今的世界成为了一个“全球村”,离老子提出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南辕北辙,而资本正裹挟着科学和权力兴风作浪,如果人类不能早日认识自己的困,革除自己的问题,最终会走向灭亡。

对于我而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只有问题却没有本体论依据,所以以后我在提问之前一定要认真去查阅资料,如果不学就问,很容易陷入诡辩。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而我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能一直与长白山书院在一起,以学术安顿生命。

注:因自身知识积累所限,所阐述的道理未必全部正确的反映了鞠曦易学和鞠曦哲学,也可能会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由于多年来受到犬儒文化影响,很多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很多认识也很肤浅,希望夫子见谅。


微信图片_20220101160606.jpg

202216



阅读210
分享